得先坦白,我是个篮球迷,只知道些足球常识,当然知道大连是“足球城”,但向来只对足球保持着礼貌的距离。作为后方编辑,我看了整个赛季“中超”“中甲”稿件,却依然记不住任何一名球员的名字,不是不尊重,是真的兴趣寥寥。但就是像我这样的外行,最近愣是被“金超”给刷屏了。朋友圈、饭桌上,甚至下楼买个菜,都能听见大爷大妈唠两句哪个街道又赢球了。这阵势,让我也忍不住想凑凑热闹,而这一看才发现,“金超”这潭水,可比我想象的“深”多了。也难怪此前有同事说,“金超”火的,根本不只是足球。
首先,它把“高高在上”的赛事,拉回到了“家门口”。这是我这个外行最直观的感受。大连球市这么火,为啥以往我从来没兴趣,就是总觉得那离自己的生活十万八千里。但“金超”不一样,上场踢球的是隔壁办公室的老王、小区里开超市的李哥、孩子学校的张老师……好家伙,这感觉一下子就对了!足球不再是新闻的文字,而是咱左邻右舍自己的事儿。那份代入感和亲切感,是任何顶级职业联赛都给不了的。就像杏树街道的于飞说的,有种发自内心的“地域自豪感”。
其次,它让“看球”这件事,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“嘉年华”。你看三十里堡的那场面,夕阳下,刚下班的、从田里回来的,换上球衣就成了球员;场边啦啦队自编啦啦操,全场大合唱《真心英雄》……这哪还是单纯的体育比赛?这分明是咱老百姓自己的节日派对呀。还有那个“礼湾里球迷公社”,把看球、议事、社交都拧在了一块儿,让居民从“看客”变成了“主角”。这种纯粹的、发自内心的快乐,让体育回归了本质——让人快乐,让人凝聚。
![]()
再者,我这个外行都看出来了,这“金超”啊,只是个“引子”,真正炖的是一锅“融合菜”。报道中总说“体育+”,我一知半解,但看得懂实际效果。为了看场球,顺便把金石滩、大黑山给逛了;看直播还能领商家优惠券,看完球直接下馆子消费。这一套“组合拳”,流量自然就变成了“留量”。连三十里堡那个曾经的闲置荒地,都因为建球场变成了群众点赞的“口袋公园”。这说明啥?说明“金超”像一根线,把文体旅商这些散落的珍珠都给串了起来,变成了一条璀璨的项链。
最后,也是最打动我的,是它那种“草根”的生命力。职业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,但“金超”让我看到的是更真、更亲、更快乐。球员们“不到最后一刻,就拼尽全力地奔跑”,这种最朴实的拼搏,就是咱金普人精神的写照。孩子们在看台上看得眼睛发亮,嚷嚷着“永不言弃”,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承,比拿多少个冠军都珍贵。它让“金超”从一项赛事,变成了一种民间文化,一种精神象征,一种发展信心。
所以啊,别看我是个足球外行,但“金超”这场“热闹”,我看得明白。它火的,是足球的形式,但温暖的,是城市的社区邻里;激荡的,是赛场上的输赢,但盘活的,是区域发展的整盘大棋;呐喊的,是为了一次进球,但凝聚的,是咱金普人那股子不服输、爱生活的精气神。
“金超”这球,踢得值!
本条微信由金普新闻策划制作
文 字:金普融媒评论员
编 辑:车晓丹
美 编:车晓丹
责 编:宋子光
信 源:金普融媒
喜欢就请转发、扩散、点赞、在看,精彩继续~
视频推荐
最新资讯